查看原文
其他

没想到你是这样的南方周末

审计云 审计云 2022-08-05


真实还原媒体采访经历及成稿过程……


81日上午11:20左右,南方周末APP发布《瑞华的“地雷阵”:一家劣迹斑斑的会计师事务所为何屹立不倒》的文章,对瑞华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了报道和评述,文章作者为记者徐庭芳、实习生李永刚。

20分钟左右,徐记者通过微信发给我新闻链接,有幸成为比较早阅读此文的读者之一吧。


我是一名注册会计师,只为注册会计师说话。

我也是此篇稿件中记者的受访对象之一,化名“陈力”,针对这篇稿件,无论从哪个方面,我都具有一定的发言权。

瑞华事件,舆论已经由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扩展到整个审计行业,所有注册会计师都饱受谴责。

归位尽责是本义,无可争辩;舆论监督是权利,言论自由。

我们不求原谅,但求公正。

媒体客观评述,但求真实……

 

记者采访过程


727日,笔者在公号发表了一篇《蝼蚁般的注册会计师》,从注册会计师的角度表达审计责任的公众期望偏差以及监管方式等影响独立审计执业环境的个人观点,读者反映强烈。

第二天周日,徐记者通过公号后台留言,希望就审计行业的事情进一步沟通,并附送工作名片和微信号,随后互加微信。

徐记者可能是看到笔者前段时间持续发表的《康美之殇》系列文章后才找到我的,想更多了解我国整个注册会计师制度。这个对于已经执业20多年的笔者而言,不是难事,欣然应允。

徐记者采访的主要目的是“从瑞华这次的事件切入”希望笔者讲讲行业的问题。这原本就是我构思并完成《康美之殇》的初衷,所以也就全力配合记者的采访,正如记者所言:希望多少能够替行业发出声音,帮助这个行业良性发展”。

受微信打字速度影响,记者提出通过语音聊天方式采访,因为是周日,正值晚饭时间,但又不好拒绝,笔者也就答应了。

语音对话从19:07开始,持续到21:11,差1秒116分钟,期间通过手语暗示正在吃晚饭的妻子和儿子保持安静。

采访内容主要围绕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进程展开,笔者大体谈论了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恢复重建、脱钩改制、合并、证券资格审计、双重审计、做大做强战略、资本市场监管规定、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责任、行政处罚等行业问题,以及结合这些事件发表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徐记者也提了不少与行业相关的问题,包括本次瑞华事件,笔者也一一进行了观点陈述,当然是笔者本人的观点。

期间曾经提到针对资本市场监管制度安排,曾有不少参政议政的行业代表的提案和行业发展建议,语音采访结束后,我也给徐记者转发了个人收藏的几篇专家建议供其编写参考,包括:

  • 张连起:建言为民  专业报国

  • 全国政协委员张连起:深化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改革

  •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对注册会计师行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建议

  • 薛云奎 | 康美药业:让会计无地自容

  • 黄世忠: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八因八策

 

记者采访瑞华的请求


几分钟后,徐记者向笔者提出想采访瑞华方面的人,了解瑞华所的发展历程,并且特别指出“这家公司的历史很能代表咱们这个行业的发展历史,把它给讲透了,就很能说明原因”。对于这一点我深感欣慰,记者能够这样看待问题,笔者当然尽最大可能来配合采访工作,虽然笔者并不属于瑞华的一员

笔者随即通过微信联系另外一位媒体朋友,我知道他可能和瑞华有交集,朋友一口应承,马上联系瑞华总部。 


只是因为时间太晚,朋友并没有立马给我期望的结果,于是转告徐记者“明天给你答复”。


第二天是周一,工作日,上午立即催促媒体朋友落实徐记者的请托。沟通后媒体朋友告诉我瑞华的反馈:因正处于调查期间,且涉事敏感,瑞华经历数次合并,如果不是合适的人选可能无法完成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目的,提出让记者拟出采访提纲,以书面采访的方式配合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任务。 


我将此方案转告徐记者,整整一天未见答复

周一晚十点左右,徐记者发来瑞华所发布的《关于康得新项目2005年—2018年审计工作情况的说明》,对于采访瑞华之事避而不谈。

笔者以为记者放弃了采访意愿,或者通过其他途径解决了,也没再多追问。


周二,徐记者再次通过微信问及项目挂靠的现象,我简要文字回复了,并未展开,她也没再多问。

 

采访初稿修订


周三一大早,徐记者发给我一大段文字,是新闻初稿中涉及采访笔者内容的部分(并非全部)。

对于徐记者稿件中涉及我个人意见的引述,我提出了大致的修改建议,以更符合受访者本人的意思表达。

关于采访稿件中的实名引用问题,笔者提出匿名处理,徐记者表示理解。

 

最终稿发布


81日上午10点,笔者看到一篇关于瑞华合并的微信文章,便推荐转发给徐记者,以希望给予她编稿的支持。

11:38分,徐记者发来南方周末APP刊发其《瑞华的“地雷阵”:一家劣迹斑斑的会计师事务所为何屹立不倒》的文章。阅读之后,心情五味杂陈……

这篇稿件的内容、素材、观点以及建议,通读下来,感觉只剩下标题“为何屹立不倒”这样的刺目。

读完稿件的第一时间,我告诉徐记者个人阅读体验。

临近下午3点,徐记者给笔者解释了撰文的目的和出发点,当然,那是媒体的权利,那是记者的自由。

我是一名注册会计师,只想为注册会计师说话:我们不求原谅,但求公正。

随后,南方周末微信公众号刊发徐记者的新闻稿件,标题精简为《瑞华的“地雷阵”:劣迹斑斑  为何不倒

笔者对南方周末APP、微信公众号进行了回复,但至今回复内容未见公开。

笔者的回复内容如下:

 

五问南方周末记者


经过这四天的经历,对照最终刊发的稿件,笔者想问徐记者

1、笔者长达2个小时的语音对话中涉及的诸多行业发展过程、现状、形成原因、改进建议,以及随后发送的行业专业人士谏言和专业分析,稿件中并无过多涉及;而对于瑞华合并后客观存在的内部管理问题,笔者发送的修订文字均未采纳,这是否属于断章取义是否有违《职业新闻记者协会(SPJ)职业伦理规范》关于“新闻记者应该忠实、公正和勇敢地搜集报道和转述信息”吗?至少,这不是受访者本人的真实、完整意思表达;

2、记者提出采访瑞华方面的请求,笔者也全力配合采访工作,瑞华方面也给予答复,答应以恰当的方式配合采访,而记者并未通过此渠道来进行(是否通过其他渠道,笔者无从得知,只有瑞华自己能证明)。从最后刊发的文稿来看,似乎并未有来自于瑞华的意见,是否遵循SPJ伦理规范“努力找到报道的主体,给他们对于声称的错误行为做出反应的机会”的规定?

3、徐记者提出采访的最初目的是“希望多少能够替行业发出声音,帮助这个行业良性发展”,笔者认为只有深入采访行业人士才能体会行业现状的疾苦和感受,正如笔者所发表的《蝼蚁般的注册会计师》一样,瑞华事件表象背后,有太多太多的影响因素和历史背景。正因为外界对于这个既专业又陌生的行业不了解,所以造成当下舆论导向一边倒的局面,这篇稿件是否遵循SPJ伦理规范关于“勇敢地要求那些拥有权力的负起责任”的规定?

4、新闻通稿共五部分:“曾经规模最大的内资事务所”、“扩张后的恶果”说的是瑞华自身的问题,“被催熟的瑞华”说的是政策和法律环境,“监管之弊”说的是监管机构,“怎么才能‘不做假账’?”说的是上市公司的主体责任,但和瑞华无关(因为审计就不是做账的)。这样的逻辑和素材,何以得出瑞华“为何不倒”的概括性标题?什么原因导致的现在的结果,是不是有点逻辑不通、观点偏颇?

5、新闻报道需要的是真实和客观,不反对来自各方的声音和观点,可惜目前舆论热烈激辩的正基于此,瑞华倒是一种猜测,瑞华不倒也是一种猜测,毕竟证监会尚未做出最后认定和处罚结论。徐记者何以如此用题,南方周末何以不倾听来自于审计行业的声音,比如笔者的声音。

瑞华,你害的行业好苦……

南方周末,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一个独立、专业、有深度的专业媒体,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新闻取向,没想到会是这样……



独立 ■ 务实 ■ 情怀



你的鼓励,是我的最大动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